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全部 5

创新为民 永攀高峰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27 02:31:41   访问量:116 次

  德国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它地处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伴,南接奥地利和瑞士,北与丹麦接壤,一直是连接东西欧以及斯堪的那维亚与地中海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国曾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文学名宿、艺术奇才和科学巨匠,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自1901年诺贝尔奖(Nobel Prize)创立以来,到2001年,德国已有6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它既经历中世纪的强盛、近代的骄傲、今天的重新崛起,也遭受过分裂带来的衰弱。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考察德国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访问研究机构,感受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是我们此次境外培训的主旨。

  培训班一行20人于6月3日出发,历时21天,对德国科技体系布局和顶层设计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考察,顺访了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科学院,与对方研究机构的高级科研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坦率地、开诚布公地交流,深入地了解了德国不同类型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同时,21天形影不离的集体生活,各研究所领导不仅加深了了解,培养了感情,也充分地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和教训,也碰撞出一些学科交叉的火花,内外的对比,鲜活的案例,使我们对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管理上的水准、规范研究所管理和推进现代研究所制度的建设有了新的认识。不但管理技巧方面有所收获,而且通过充分的沟通以及观点的碰撞,进一步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感到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德国的研究机构由马普学会、赫尔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莱布尼兹学会、弗朗霍夫协会、州科学院、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等构成。除企业研发机构外,其他研究单位均在德国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各自定位明确,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高效、完整的研究体系,相当于我们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体系,并且以法律保护的形式保持基本稳定。在德国的研究体系中,大学基本上从事自由灵活的基础研究,这种基础研究往往根据教授的兴趣和资助来源确定;马普学会则做大学所不能做的基础研究,其经费总预算只相当于两个中等规模的大学,但其科研产出却是相当高的;赫尔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则从事大型复杂系统研究以及大型科学实验装置的建造和运行,有较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公益性;弗朗霍夫协会主要是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面向公司可以提供新的技术;企业的研究机构主要是做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技术开发工作,其经费投入远超于上述公共研究部门。

  目前,我国知识创新体系刚刚组建,科研机构的分工不像德国那样井然有序,处于群雄并起、共抢饭碗的一片混战状态,高校、科学院、工业部门研究院所及企业扭打成一团,政府也一时难于理清头绪,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的科学院,我们不仅要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也要学习德国的经验,为我国构建科学高效、分工明确、精诚合作的知识创新体系贡献力量,不断推动和加速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推动国家科技立法,将国家各创新单元地位、预算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工作做好,我们的祖国才能有一个稳定、高效的科研体系和科研环境,才能更快、更好、更持久地出科研成果。

  2.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要有孜孜求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创新为民,永攀高峰

  在德国马普学会总部,去过的人都会看到一个从一楼直接通到顶层的楼梯,没有拐弯,尽收眼底,很多人也都在此拍照留念。当初在设计这个大楼的时候,设计者为了很好体现马普学会“永攀科学高峰”的理念和精神,设计了这个楼梯。在近代世界历史上,德意志民族之所以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历史曲折和灾难以后,仍能像不死鸟一样获得重生,并奇迹般地再度崛起,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不屈不挠并且勇于争先、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德国才能有如此多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Nobel Prize),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思想性的哲学家、最具震撼性的音乐家,以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这一点不仅为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发展所证实,而且也在德意志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凝练和升华。

  在瑞典诺贝尔故乡、斯德哥尔摩诺贝尔颁奖大厅、宴会大厅以及挪威奥斯陆市政厅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厅参观时,我们一遍又一遍地为诺贝尔的生平和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所叹服。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出生,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油引爆剂、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1863年,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油炸药问世之初,这种炸药本身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了许多事故,针对这一些状况,瑞典和其他几个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白准确地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这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完全解除了疑虑,诺贝尔再度获得了信誉,炸药工业也很快地获得了发展。1896年11月28日,诺贝尔跌倒在他的书房内,同年12月10日凌晨2时,诺贝尔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63岁。诺贝尔一生都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临终遗嘱还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分配给那些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十分强调创新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重指出,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持久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科学技术进步,重点是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我们国家的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这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同志曾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快速地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需要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步伐。中国科学院正承担着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重担,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需要科技的先行与进步。因此,我们每一个中科院的科研人员,都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要有孜孜求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创新为民,永攀高峰。

  3.生态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续资源

  在德国学习考察的十几天里,从南部的慕尼黑一直到北部的汉堡,每天,我们的大客车都徜徉在秀美田野、浓密森林和绿树掩映错落有致的农舍之间,大家神采奕奕,谈笑议论,陶醉在窗外一幕幕闪过的美景,全然没有一丝旅途的疲劳。德国无论城市、乡村、山区或平原,极少有的地方,森林、草地融为一体。就是高速公路,也贯穿于森林、草地之间。城市居民庭院都有绿篱围绕,院内种植乔、灌、草和藤本植物,搭配成多层次主体绿化群。室内走廊、楼道、餐桌以至墙壁上,都摆设有各色盆花、绿草及采集来的野花,临街阳台上的长条形塑料花盆里,种满了各色花草,远望如一条色彩斑斓的空中彩带。20世纪中期以来,德国对改善生态、治理环境污染十分重视。德国战后颁布的宪法基本法中就精确指出:国家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生存的门槛。因而,历届政府奉行全面的环保政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德国的环保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妥善地解决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变成全球上治理生态环境效果突出的国家之一,其中的一些做法对其他几个国家颇具借鉴意义。50多年前,如何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德意志民族做出了最聪明的选择:把保护生态和文化名胜放在第一位,城市建设要体现德国文化,不盖大高楼,无论民用住房还是公共设施,都按照二战以前各时期的传统风格重建。城市的绿化标准要体现在一切规划设计之中,生态要体现在城内城外、室内室外,不但在城市而且在整个国家都不能土地。德国人是以制造汽车和精密仪器那种严谨认真的精神治理和爱护他们的家园。德国之所以能在工业建设的同时成为花园式国家不是偶然的,有几点经验和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德国人最喜爱两样东西,一是钱,二是森林和动物。在城市的马路两侧和街心公园则有成片的树林、草坪和花丛,在清澈见底的湖水里游憩着各种水鸟和鱼类,往往是家鸭、野鸭、白鹅、天鹅同栖一处,令人难以分辨。为保护野生动物,到处能见到人们在地里为野生动物种植的甜菜、玉米等和为鸟类栖息而搭的木槽和木杆。德国人民都把绿化国土、改善生存环境这项公益性事业看成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各行各业都不例外。德国人普遍热爱林业工作,认为林业工作是最理想的职业之一。

  历史上,德国除了北部的低洼地区为沼泽地外,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但由于农业开垦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争,特别是工业化初期对森林掠夺性的开发,原有的天然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木材危机。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德国森林永续经营理论的创始人卡洛维茨在18世纪初提出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思想,风靡了整个德国。19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未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着手颁布森林保护法律,使森林面积下降的趋势得以控制;另一方面展开了大规模的恢复森林运动,德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迹地被改造成以用材为目的、生长快的人工针叶纯林,大面积发展的人工林扭转了森林持续锐减的局面,德国的森林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20世纪90年代,德国将“近自然林业”理论作为新的林业经营方针。“近自然林业”的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也就是生态机制,其操作原则是尽量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近自然林业”理论阐述了这样两个道理:①林分越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对立地适应程度越高,产量也就越大;②当森林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即使在纯林中或者在龄级较少时,也会呈现出自然状态。德国“近自然林业”理论主要是通过《森林法》和《自然保护法》来保障实施,这两个法律规定了原则相同的目标;在管理上则通过林业计划和自然保护项目来协调森林的抚育和发展措施;具体的森林保护和环境保护计划由林业和自然保护部门共同执行。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森林生长的生态环境状况,更有效地保护森林,德国开展了森林生长情况、林区空气污染物、森林受害程度、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动情况、野生动植物变动情况等内容的森林监测工作。目前,德国在国内1000多万公顷的森林中建立了100个长期固定的观测点,平均每l0万多公顷林地上设置了一个观测点,每个点面积为0.5公顷。各观测点位置的选定,采用典型抽样方法确定,由联邦和州农林部共同协调选点,监测工作由有关大学或林业研究单位做。森林环境监视测定包括4个层次,一是监测林冠受害症状,监测间隔为1公顷;二是监测森林土壤性质变化,监测间隔一般为10~15公顷,三是监测森林ECO的元素尤其是污染物质和林地植被,监测间隔变化在周和年之间;四是森林ECO定位研究,部分监测内容的间隔可到时、分。德国的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已建立并连续运行了十几年,整个基础数据非常齐全,为科学营林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力地促进了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应学习和推广德国近自然林业的做法,加大树种结构和林分结构的调整力度,注重发展乡土树种,培育和发展自然森林ECO,提高其生态防护效益。生态林要采用近自然林业的方式经营,并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利用木材,发挥经济效益。商品林也要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经营,发挥生态效益。在经营方向的控制下,把整个森林既作为一个生态功能整体,又作为木材生产基地,充分的发挥整体的生态功能,充分的利用林地的生产潜力,使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林业实际和自然地貌,在一些特殊的地段,生态脆弱地区,森林恢复难的地段,可划定生态保护区或森林禁伐区,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凡地势平坦,不易形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稳定的地域,可作为重点商品林基地建设,采取集约经营措施,增加单位面积木材产品的产量,使林地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加大对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政府对林业的投入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一方面按照生态社会性原则,实行森林生态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的计划,按照国民经济上涨的速度,确定特殊的比例的资金。另外要把现行的林业资金渠道统一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管理部门要采用经济杠杆引导生态林的发展。按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要求,采用不一样的经济扶持办法,如对人工营造的阔叶林、混交林给予多补助,人工营造的针叶纯林,给予少补助,鼓励支持封山育林和天然更新措施恢复自然森林植被。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加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全方面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鼓励、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公众的资金投入到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建立健全林业法律和法规体系,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林业法律和法规,增加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详细的细节内容,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和公众义务,处罚条款要具体,特别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实际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并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第三,应加强森林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健全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目前,我国林业方面已建立了不少不同目的的监测体系,如生态定位观测,森林资源监测,荒漠化监测,野生动物和湿地监测等。要充分的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监测力量,尽快组织制定一个适合中国国情、有机联系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实行统一设网,定位监测,掌握资源和环境变化动态,为政府决策服务。

  4. 德国各研究机构人才队伍结构符合常理,国际化程度高,研究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比例适中

  吸引和引进大量外国优秀科学家参加马普的科学研究工作,是马普学会取得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德国各研究机构的人才结构合理,研究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的比例适中,基本维持在1:1,符合科研成果产出的自然规律。科学家提出新的科学思想,没有人可提供新的仪器、装置,或者做生态环境工作的,没有人为其提供不同生态系统长期系统的观测数据,科学家就没办法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比如在我院资源环境口和高技术口的研究所,由于原有技术支撑体系的人才逐年退休,近些年又没有及时补充,造成这部分人才极度缺乏,有些单位面临这些人才退休后后继无人的尴尬状况,对于创新三期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完成构成了隐患。院、所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新建研究所在构建人才队伍结构时,应充分考虑。

  21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却永远难忘!美丽的莱茵河,巍峨的阿尔卑斯山,丰饶肥沃的巴伐利亚平原,茫茫林海,锦缎般秀丽的田野,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团员间真挚的友谊,融洽的气氛,诙谐的玩笑,令人如沐春风,终生难忘;马普学会“永攀高峰”的楼梯,诺贝尔的精神,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打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将鞭策鼓舞着我们今后的科研生涯!

上一篇:我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已承认再次到会BBS 2017

下一篇:科学网—长江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