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两轮平原造林后,未来新增宜林面积有限,提升森林碳汇的重点转向新老树龄林木更新、优选补种树种等精细化运营管理。高龄林木的有序更替为北京市开展木建筑试点,探索建筑减碳、降碳新路径提供了可能。
北京“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造林绿化苗木结构,推广适合本市的高碳汇量树种。强化森林健康经营,进一步增加森林碳汇”。要在坚持林业的基础产业和公益属性不变情况下,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加快传统林业向碳汇林业全方面转型,让“青山”变“金山”,最大化实现森林的生态价值,产出更多碳汇。
目前,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44%,第一轮平原造林树龄已10年以上,新一轮平原造林已几近完成。据中国林科院2017年第9次清查结果,北京市宜林地面积已不足2万公顷,宜林地面积已十分有限。随着林木生长趋缓和新增可用地枯竭,碳汇新增乏力,需未雨绸缪。
在北京市第二轮平原造林完成之际,可有序启动对首轮平原造林林区森林的经营管理,适时启动新老更替,通过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森林碳密度,保持在森林覆盖率不变情况下,实现既有森林碳汇能力的新跃升。
有研究表明,调整林木结构、合理选择树种,可明显影响碳汇价值,是碳汇林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北京市自2012年开始平原造林,至今已10年。由于考虑速生、绿化、成活等因素,种植树种多为槐、桉、桦、杨、桐等树种。这些树种易成活、生长快,为北京市平原绿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若论固碳,也就是碳储存能力,上述树种相对于杉、松、柞等树种,碳密度不高,储碳、固碳能力不突出。
建议针对建成林经营管理中,既要考虑速生易活、也要合理调整结构,增加高碳汇树种比例,间种或集中种植一批杉树、落叶松等固碳储碳量大、同时较宜作为木结构建筑用材的树种。
木结构建筑分布广泛、民众接纳程度高,在住宅结构及形式中居于主流。在低层公共建筑中,重型木结构建筑也占到一半左右。相比传统木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材料、结构及形式、防火、重复利用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综合性能优异。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分析表明,利用木材等可再生建材替代水泥,20年后全球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可比预估值减少30%以上。木材仅有少量运输和加工能耗,排放相比水泥基本可忽略。在我国广大农村、城镇推广使用绿色、可再生的木质建材替代水泥建筑,减排效果不可以小看。青岛理工大学实验数据表明,将农宅屋顶从混凝土屋顶改为木结构屋顶,木屋顶减排高达65%。专家论证认为,木结构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即使部分替代水泥建筑,也能起到很好效果。
除了直接替换减碳,木质建材自身更是固碳高手。1立方米木材代替同体积水泥结构,不仅直接减少1.1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还可将0.9吨二氧化碳长期封存在被使用的木材里,二者合计,1立方米木材可减碳2吨。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提出“对新建或改建建筑,木结构是最好的建筑固碳形式,适当采伐、更新老树、提供建材,发展木结构是现在该考虑的重要的事情了”。在低层、多层建筑领域广泛推广轻钢木结构、重型木结构建筑,不失为一种成本低、见效快的碳减排、碳封存方法。
随着北京市碳汇林业发展,未来20-30年,将有更多的高龄树木被有序更替下来,为北京市批量建造木结构建筑创造了条件。建议结合森林碳汇转型,启动木建筑降碳研究,并尽快推进木结构建筑试点示范。北京市统计年鉴(2019)显示,全市3900个建制村农户居民建筑约1.8亿平方米,乡村公共建筑0.29亿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亿平方米。若30年内全部改建为木结构,仅建设期减碳量即达8440万吨,抵消2019年全市建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余。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议率先启动农宅木建筑研究和试点示范,宣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中国决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国际对话。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木结构建筑曾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恢弘壮丽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老一辈人对老家木屋的回忆,既是浓浓乡村文化,也是一种乡愁。将拥有悠久传承的木结构建筑融合现代技术,融入村镇升级更新中,可以打造美丽宜居与低碳绿色、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民居。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